這篇文章的起心動念是源於我個人臉書上一篇貼文中的網友回響讓我非常有感,節錄如下
一般來說,我有什麼就等於我是什麼。但如果花時間經營外在,得到很多外在的成就,但內在的自我反倒茫然,不知自己所得到的是不是自已真正想要的,追求無止盡,「忙」是「心亡」,心不見了,「盲」是「眼亡」,茫然呢?六神無主!即荘子所謂的「內化」,亦即內在的自已不見了。
我常在想那些高科技大廠的工程師,有多久沒看過落日餘暉、滿天星斗?多久沒觀照過自己的內心世界。莊子逍遙的快活是「外化而內不化」,但並不表示什麼都不要,不在乎經濟發展,而是要自己轉變態度,能擁有而不被擁有。
先是,「我是什麼」那是根源,然後有,「我有什麽」那是外在的結果。
而接下來,另外一位臉友則接著問
先「有」才成為「是」,還是先「是」才成為「有」?
這位網友的回答是這樣的
西方存在主義常用「是」和「有」這兩個字來分辨,「我是什麼」不等於「我有什麼」。一般來說,我有什麼就等於我是什麼,交換名片,一看就知道你有什麼頭銜、有什麼樣的公司、什麼樣的地位,但是你「有」的愈多,你「是」的可能愈少。
因為花時間經營外在,得到很多外在成就,但內在的自我反倒茫然。「我是什麼」是根源,「我有什麼」則是外在的結果,怎麼把「是」和「有」分開,是現代人的課題。存在主義有句名言”To possess is to be possessed .“(擁有就是被擁有)我擁有車子、房子,但是我的車子、房子也擁有我。有車子就要找停車位,又要擔心車子被偷、被刮⋯,如果我沒有車子,在任何地方都很自在,不被東西占有。
可以忙碌,但不能盲目,更不能茫然而失去自我(我是)
所以讓我對這個議題有了一些深思跟發想的機會,剛好可以連結到最近看到的一本書“致富心態”裡面寫的一段內容(不是原文內容,只是大意)


我過往當泊車小弟期間,開過各式各樣昂貴名車,看見各種「有錢人」將鑰匙交給我時,他們臉上那種「滿足」的神情,有錢人總以為,其他人是用「崇拜、羨慕」的眼神在內心膜拜著他們,但我當下其實內心想的只有:
「哇,如果我有那輛車,大家會覺得我很酷。」
很多人可能分不清楚,什麼是我有什麼是我是,或是說,很多人心中覺得,當我有什麼的時候,就會變成我是什麼,這其實是一個很哲學跟形而上的問題,不能說這些人錯,只能說這是一個很直覺的感受跟表達方式而已,但是這兩件事情先後順序不一樣了,人生會差很多。
簡單的說一個故事也許可以釐清什麼是我有,跟什麼是我是
一個有錢的商人來到一個小島上渡假
雇用了島上的一個漁夫當導遊。幾天的相處下來,商人跟這漁夫說:
「你為什麼不買一艘新的漁船,你就可以捕更多的魚,賺更多錢呢?」
漁夫說:「然後呢?」
「你賺的錢存下來就可以買第二艘、第三艘漁船,擁有自己的船隊。」
「然後呢?」
「你就有資本建設魚罐頭工廠,行銷全世界。」
「然後呢?」
「你就可以像我一樣,每年可以有一個月優閒的在這小島上渡假,享受自己的人生。」漁夫回答商人說:
「可是,我現已經天天在這小島上渡假享受人生了阿?
而故事中的商人就是我有,故事中的魚夫就是我是
這個故事每個人可能可以在其中看得的意義跟想法都不太一樣,解讀可能也有所不同,但是我認為,當你已經清楚我是的時候,你就不需要用我有來證明自己。
致富心態中裡面有段話點出了其中的奧妙之所在,那就是滿足感,對於上面的漁夫跟富翁兩者的差異而言,最重要的差別就在於兩個對於生命中的滿足感的要求並不一樣。
所以回到陳仙兒女士裡面的回文中寫得
怎麼把「是」和「有」分開,是現代人的課題
我個人對其中這句話特別有感,如果你沒有真的了解我是跟我有這兩個的差別,你很容易就會陷入無止境的比較跟慾望之中,然後失去生命中一些最珍貴的東西,只是為了換取你以為的我有之中,但是那真的是你嗎?
如果有天你被迫剝下文明及科技的恩惠及名片抬頭的外衣之後,你還剩下些什麼?
Richard L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