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未來的數位轉型可能

Facebook
Twitter
Pinterest
LinkedIn

這篇文章本來是寫在之前個人的Midium上面,我特別花了一點時間移到這邊來,未來新的寫作也都在新的個人部落格上面撰寫了

前幾天在臉書上看到朋友轉發的一篇文章,上面提到關於目前台灣出版界的困境感到非常的擔心,而朋友提到也許價值才是關鍵。

大家都知道現在大部分的人都不買書了,因為在網路上面可以搜尋到大量的資訊,加上資訊爆炸跟氾濫的的關係 ,現代人都已經不太會花太多時間看書了,所以當然出版業界的未來不會很好,於是我上網查了一下,2019年重慶南路上面的書店也只剩下9家而已,現在2022年這三年中不知道又倒了幾家去了………..

資訊傳遞的代價

從人類的歷史上來說,其實資訊的傳遞及取得是非常昂貴的事情,只掌握在少數的貴族跟知識分子之中,而中國古時候要能讀書跟識字都是要家裡很有錢才能供給,如果家裡沒錢是無法讀書跟識字的,更不用說出書了。

為什麼會如此,很簡單,因為你要讀書跟識字都需要紙,而紙在當時是非常昂貴的東西,加上印刷術這種重大的發明到北宋才發明出來,所以在知識的傳遞上來說難度會更大。

而現在由於網路的發達知識的普及,我們可以很輕鬆的在網路上寫一篇文章。 有興趣的人就可以經由搜尋引擎看到你的文章,你不需要經過出版社出版發行,或是經由報紙的編輯審核,就可以讓全世界的人可以找到你的文章,這在以前根本是無法想像的事情,而這種網路的去中心化現象本來就已經造成太多的產業毀滅,出版業界真的不是特例,也只是其中之一而已。

因此要思考出版業界未來可能的方向,我想需要先從基本的架構開始分析,
當資訊傳遞的成本從製造者轉移到閱讀者的手上時候,其實就代表了整個模式被翻轉了。

大家不妨想一想,在沒有網路的時代,你要閱讀最新的資訊或是想要學習專業的知識的時候你只能去買書或是買報紙,而你手上的書或是報紙的費用都是有價的,都是是由出版社及報社所印製負擔,所以必須去思考跟確認。 這本書本身的銷售量是否可以抵銷出版的費用?

而報紙本身的印製跟其他費用是由廣告商支付的,所以訂閱報紙只要付少少的訂閱費就可以(話說,現在很多年輕人可能連報紙是什麼都不知道了,未來真的可能變成一個歷史名詞)

網路來臨的轉變

但是現在網路已經取代了報紙跟出版社的角色了。
想要獲得資訊的人不再需要買書或訂報,就可以得到他想要的資訊或是知識(先不論正不正確)。

這個出版跟發行傳遞的費用其實閱讀者已經負擔掉了(想想看你買手機的費用跟每個月的網路費),所以傳統的提供者的權利被轉移成閱讀者的權利。

當權力被下放移轉成閱讀方時,整個的遊戲規則就已經翻轉跟變化。

所以現在是個搶占注意力的時代,由於資訊時代來臨,每天的資訊量根本超出人類正常可以負擔的能力(看一下你的Line,未讀訊息有多少)而大家的注意力非常有限,所以如果你本身不是讓人有興趣或是非常專業的知識,是沒人會想要去花自己少少的注意力去購買跟閱讀的。

老實說,對於我這種愛閱讀的人來說,書籍本身的問題已經根本不是購買費用的問題,而是我值不值得花多少的時間去看他,所以整個書籍的價值已經從所需要花費的時間跟注意力來思考了,而不是本身的價錢。

在我看來,任何一個產業本身面臨網路致命的去中間化的時候,唯一可行的出路只有重新定位本身所扮演的角色。 比方說從出版、發行這個概念轉為協助發行。

舉例來說書籍分成娛樂跟知識兩種,我們先撇開娛樂性內容這類型內容網路太多了,以知識內容來說,書籍本身都是需要由專業的人具備多年的知識及經驗 所累積而成, 而這些人也許不會寫文章(相信我,要能把想法組合成一篇可以看的文章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怎麼去找到這些有多年專業經驗的人並且提供他一個很簡單的方式幫助他整理這些知識轉化成書籍也許就是一個可能的方向之一。

我在心中腦補了一下,如果我們可以把整個尋找流程簡化到可以利用網路的方式,搜尋到業界的知名人士,然後利用AI的演算法算出如果出版書籍可能的銷售率,再加上將這位業界人士過往大量地專業內容,不管是語音或是簡報經由AI的工具轉換整理成文字內容,並且經由專業的編輯美化整理成結構性好閱讀的文章,這也許就是出版社可能的數位轉型方向之一。

另外一種可能性是訂閱制

訂閱制其實20年前網路上就有討論過是否可行,中間這20年來其實有非常多的媒體界嘗試過,但是都是以失敗告終,但是在我看來現在也許是一個最好的時候!

基本上訂閱制本來就是很適合針對特定議題或是內容的族群使用,加上我認為閱讀習慣跟行為很大一部分是因為中高齡族群本身觀念跟認知及習慣的養成無法改變成訂閱制,而產生的問題,已經被年輕族群取代。

年輕族群由網路原生代跟手機原生代所組成,這群年輕人很習慣使用訂閱制而不是購買制,所以當年的阻力已經不存在。

因此如果有個可以固定提供有價內容及資訊的網站訂閱平台,我認為會付費的人也許一開始會少,但是之後將會越來越多,不過這個平台的難度將是一開始怎麼樣去尋找跟呈現這些專業的知識或是技術型內容,另外如何防止網路化後很容易產生的複製跟盜版行為,只要這兩個問題可以解決,訂閱行內容網站的價值將會越來越高,訂閱人數也會成等比級數的方式成長!

這也是我認為未來有可能的出版社轉型方向之一

基本上我認為無論如何,思考本身業界基本服務提供的價值,觀察整個環境的變化,嘗試未來可能的轉變,才是各產業未來數位轉型的求生之道!

分享到社群:

Facebook
Twitter
Pinterest
LinkedIn
Get The Latest Updates

歡迎訂閱電子報

我將會不定期地將最新的文章發佈資訊或是活動訊息寄出,請留下您的電子信箱。

Most Popular

On Key

Related Posts

ChatGPT未來是否會有意識?

先說結論,Chatgpt只是大型的語言自然語言模型,所以人類跟他對話的時候,他產生的回應是基於模型中訓練的結果,並不是代表他有自我意識可以回答,我們認為它好像是個人並且覺得它有意識,只是出於人類本身的習慣,一種對於可以跟人類對話的器物都會投射當作人可以對談所產生的誤解。

意識本身一定會有邏輯跟情感的表現,而GPT目前是沒有邏輯跟情感的,你認為它有,也只是你自己認知的投射而已,我們一樣受到了人類知覺上的限制跟欺騙,而要辨識這樣的方式也很簡單,就利用人類目前最擅長的邏輯推理能力去判斷即可

我們真的希望AI有意識嗎?

如果哪天真的AI具備了自我的意識,我也不認為那是我們目前對於人類或是現階段所有生物對於意識的想像跟認知,它將會是一種跨越物種的新生命。

因為它不具備人類本身的身體限制及感情等種種基於生物性功能的特質,因此絕對不會有跟人類一樣有共通的感覺跟想法出現,到那個時候人類本身得益於AI的將會大於AI所帶給人類的風險,因此我真心認為,如果我們希望有一天具備自我意識的AI可以出現,我們就要從今天起改變我們對於AI的看法!

老兵不死亦未凋零-獨行俠影評及觀後感

這是一篇捍衛戰士獨行俠的影評,這次隔了30多年後再看續集,我們也已經不是當年少不更事的年輕人了,因此觀片時,除了享受片中的視覺效果跟音效之外,我更在乎Maverick本身的心路歷程。

關於”我是”還是”我有”

這篇文章的起心動念是源於我個人臉書上一篇貼文中的網友回響讓我非常有感,節錄如下 一般來說,我有什麼就等於我是什